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物质化学工程》,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5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秸秆乙醇残渣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的制备与固化性能研究
    高士帅, 胡岚方, 南静娅, 赵临五, 王春鹏, 储富祥
    2016 (1):  1-5. 
    摘要 ( 626 )   PDF(408KB) ( 959 )  
    以秸秆水解生产燃料乙醇的残渣(ER)、尿素(U)、甲醛(F)和三聚氰胺(M)为原料,制备了秸秆乙醇残渣三聚氰胺脲醛(ERMUF)树脂。分别考查了U、M、ER用量对制备的ERMUF树脂的性能及其制备三合板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反应的最优原料配比为n(F)/n(U)为1.5, n(M)/n(F)为0.15, m(ER)/m(ER+U)为0.48,在该条件下得到的ERMUF树脂制备的三合板的胶合强度1.03MPa,满足国家II类板要求,甲醛释放量0.24mg/L,满足E0级要求。探讨了固化体系对ERMUF树脂固化性能的影响,选出了适宜的固化体系为NH4Cl和H3PO4复合固化剂,用量分别为1%和0.5%,此条件下ERMUF树脂的固化时间较短148s,胶合强度较高为1.09MPa,甲醛释放量为0.25mg/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脱氢枞基丙烯酰胺的合成、表征及其聚合性能分析
    杨艳平, 沈明贵, 刘鹤, 商士斌, 宋湛谦
    2016 (1):  6-10. 
    摘要 ( 539 )   PDF(837KB) ( 897 )  
    以歧化松香为原料,先制得脱氢枞胺,再与丙烯酰氯经酰胺化反应合成了N-脱氢枞基丙烯酰胺单体,经提纯为液相色谱纯度97.95%的白色固体。通过 FT-IR、MS、1H NMR、13C NMR、TG、GPC及DSC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N-脱氢枞基丙烯酰胺。DSC分析显示,单一单体在151~196℃时发生热聚合,且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存在可以降低其聚合温度,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00.34℃。TG分析显示,聚合物在209~483℃发生热分解。对N-脱氢枞基丙烯酰胺聚合物进行GPC分析,结果为Mn=4 301,Mw/Mn=1.5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菌草沼渣制备液化多元醇及合成聚氨酯的研究
    于智豪, 肖正, 贾瑞博, 赵超, 刘斌
    2016 (1):  11-16. 
    摘要 ( 630 )   PDF(1350KB) ( 862 )  
    以巨菌草经厌氧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渣为原料,在聚乙二醇(PEG400)和丙三醇的混合溶剂中进行液化制备液化多元醇。研究了液化条件对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巨菌草沼渣最佳液化条件为液化试剂PEG400/丙三醇(质量比)1.5:1、液化温度160℃、液化时间1.5h、液固比(质量比)2.9:1、催化剂浓硫酸用量为液化试剂质量5%。在此条件下,沼渣液化效果最好,制得的液化多元醇羟值为498mg/g,适用于聚氨酯硬质泡沫的生产。用液化多元醇部分代替聚醚多元醇制备聚氨酯材料,质量比为1:1时,所得材料性能最佳,密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38.7kg/m3和0.21MP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麦草秸秆CTMP废水UASB-SBR-深度处理
    冉淼, 施英乔, 房桂干, 张华兰, 丁来保, 盘爱享
    2016 (1):  17-21. 
    摘要 ( 723 )   PDF(496KB) ( 873 )  
    麦草秸秆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废水含有较高的COD及氮、磷含量,采用升流成厌氧反应(UASB)-序批式反应器(SBR)-深度处理三段工艺,在不添加任何营养盐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UASB厌氧阶段进水体积负荷为6kg/(m3·d),SBR处理进水COD 1 400mg/L,曝气时间为24h,缺氧搅拌25min,深度处理自制药剂A用量为0.15%时,处理效果良好,可使废水出水COD为 71.18mg/L,总氮(TN)为5.43mg/L、总磷(TP)为0.71mg/L,色度为33,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杨新周
    2016 (1):  22-28. 
    摘要 ( 594 )   PDF(642KB) ( 1145 )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糠醛-环己醇-莰烯三元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王凯, 程毅, 许兰淑, 李瑞
    2016 (1):  29-34. 
    摘要 ( 792 )   PDF(475KB) ( 858 )  
    利用自制气液平衡装置测定糠醛-环己醇、糠醛-莰烯和糠醛-环己醇-莰烯在101.3kPa下的气液平衡数据。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关联与计算,得到Wilson方程参数。代入Wilson模型,计算出101.3KPa条件下糠醛-环己醇、糠醛-莰烯2组二元体系的温度与气相组分的质量分数,与实验值比偏差不大,说明实验可行。用面积积分法验证两组二元气液平衡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结果符合要求。通过测定糠醛-环己醇-莰烯三元气液平衡数据,并进行拟合,得到421.5K时糠醛的气相物质的量分数相对最高,环己醇的气相物质的量分数又相对最低,即在该温度下分离糖醛分环己醇较好,可为工程上分离糠醛和环己醇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半焦和沙柳炭混合物恒温共热解作用的研究
    武彦伟, 高学艺, 王克冰, 安书琪
    2016 (1):  35-40. 
    摘要 ( 505 )   PDF(1230KB) ( 927 )  
    采用先混合原沙柳和煤粉再制焦的次序,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4种煤半焦和沙柳炭混合物的恒温共热解作用。从胜利煤的变温热解中,选定恒温共热解的温度400、500和600℃来研究温度对沙柳炭和胜利煤半焦混合物共热解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400和600℃表现为协同作用,500℃表现为抑制作用,通过分析选择600℃作为恒温共热解温度。在600℃时,研究了沙柳炭与不同种类煤半焦在不同掺混比例下的恒温共热解,显示沙柳炭对挥发逸出能力较强或较低的煤半焦(霍林河煤和准格尔煤)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挥发分逸出能力中等的煤半焦(胜利煤和宝日希勒褐煤)表现为协同作用;受煤种的影响,掺混比例对共热解的作用效果大小无固定的排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柴油精炼工艺实践
    姚东阳
    2016 (1):  41-44,56. 
    摘要 ( 689 )   PDF(621KB) ( 1159 )  
    对生物柴油进行精炼,研究了精炼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参数。从实践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柴油经碱炼处理和洗涤干燥后,其品油品质优于国家标准GB/T 20828-2015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各项指标为:密度877.6kg/m3(20℃),闪点(闭口)159.0℃,硫0.02mg/kg,酸值0.22mg/g,水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云石对稻草水蒸气气化特性的影响
    马承荣
    2016 (1):  45-49. 
    摘要 ( 565 )   PDF(437KB) ( 884 )  
    以稻草为生物质原料,水蒸气为介质,白云石为催化剂,在固定床气化炉中进行生物质水蒸气气化等反应,考察了白云石粒径(5~20mm)、白云石床高(550~1 000mm)和煅烧白云石等对生物质水蒸气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化炉中装入白云石,有助于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催化裂解、二氧化碳重整和水蒸气重整等反应进行。白云石粒径减小、白云石床高和煅烧白云石含量增加,有利于产气中氢体积分数的增加。当白云石粒径为5~10mm、白云石床高为1 000mm和煅烧白云石为100%时,产气中氢体积分数最大为53.18%,产氢率最大为0.92m3/kg,产气率最大为1.72m3/kg,气化效率最大为99.93%,水蒸气近似分解率最大为51.2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评论
    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回收研究进展
    黄丽, 刘石彩, 朱光真, 杨华
    2016 (1):  50-56. 
    摘要 ( 773 )   PDF(537KB) ( 1487 )  
    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种类、危害、回收意义以及常见的回收技术。VOCs是指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所有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以石化产品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主要的处理技术有破坏技术和回收技术,其中活性炭吸附技术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对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和酯类这几种主要的VOCs的吸附回收技术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