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物质化学工程》,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纳米纤维素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唐丽荣;黄彪;李玉华;欧文;陈学榕
    2010 (2):  1-4. 
    摘要 ( 965 )   PDF(968KB) ( 2890 )  
    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GE-SEM)、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 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对硫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NCC)进行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NCC在水分散体系中可形成非常稳定的胶状溶液。由FEGE-SEM观察到微晶纤维素(MCC)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15 μm。通过硫酸水解制得形状较规整的短棒状NCC,直径范围在2~50 nm之间。FETEM观察结果与AFM成像基本一致,FETEM观察大多数NCC直径约2~24 nm,长度为50~450 nm。AFM观察样品尺寸与FETEM观察相比所测得的样品尺寸偏大,这与其质地较软有关。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NCC属于纤维素Ⅰ型,与MCC相比,结晶度由72.25%增大到77.2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竹炭制备工艺的比较
    郑志锋;袁洋春;蒋剑春;邓先伦;杨晓琴;孙康
    2010 (2):  5-8. 
    摘要 ( 850 )   PDF(1852KB) ( 1395 )  
    比较研究了竹炭一步法与两步法制备工艺。考察比较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对竹炭得率、碘吸附值与电阻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表征了竹炭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相同炭化条件下,一步法竹炭得率较两步法高,碘吸附值与电阻率较两步法低;两步法竹炭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一步法与两步法竹炭较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900℃、炭化时间4h,其得率分别为24.37%与23.80%,碘吸附值分别为265与364 mg/g,电阻率分别为4.37与5.17 Ω·c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株酵母乙醇发酵的初步研究
    朱均均;勇强;陈尚钘;张春娟;徐勇;余世袁
    2010 (2):  9-14. 
    摘要 ( 745 )   PDF(824KB) ( 940 )  
    比较了休哈塔假丝酵母NLP21、树干毕赤酵母NLP22、NLP23和NLP31,在30 g/L的木糖和混合糖(葡萄糖15 g/L+木糖15 g/L)发酵培养基上以及在培养基中氮源浓度降低到原来1/2和1/10时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在30 g/L木糖发酵培养基上,NLP23和NLP31产乙醇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11.14±0.13)和(11.15±0.08) g/L。在15 g/L葡萄糖+15 g/L木糖混合糖发酵培养基上,NLP31产乙醇质量浓度最高,为(10.91±0.12) g/L。当发酵培养基中氮源浓度降低到原来的1/2时,NLP23和NLP31产乙醇能力相当,但后者产木糖醇的量增大;当氮源质量浓度降低到原来的1/10时,NLP23和NLP31产乙醇能力随着发酵轮数的增加,逐渐下降,氮源浓度低,降低了乙醇的产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秸秆蒸爆渣的氨基酸辅助纤维素酶水解
    陈牧;连之娜;李鑫
    2010 (2):  15-18. 
    摘要 ( 665 )   PDF(888KB) ( 1105 )  
    以商品纤维素酶C2730酶解玉米秸秆蒸汽爆破渣,研究了不同氨基酸、氨基酸浓度、温度对水洗蒸汽爆破渣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优化纤维素酶水解条件,提高纤维素酶水解得率。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水解蒸汽爆破渣的优化氨基酸为苯丙氨酸,优化水解条件为每克纤维素酶用量15FPIU,苯丙氨酸质量浓度为1.5 g/L,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48 h,还原糖和葡萄糖得率分别为51.38%和36.7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乳化剂制备及其微乳柴油的研究
    李科;李翔宇;蒋剑春;聂小安;常侠;李慧
    2010 (2):  19-22. 
    摘要 ( 792 )   PDF(824KB) ( 1205 )  
    通过生物柴油或其原料油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了能与油相溶,且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能力的环保型烷醇酰胺非离子乳化剂,并用该乳化剂对0#柴油和生物柴油的微乳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与二乙醇胺合成的乳化剂效果最佳,具有较好的微乳化性能,乳化油在微量添加剂的作用下可与市场上的0#柴油大量混溶。并研究了水和甲醇在乳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因素。乳化柴油配比为:柴油64%左右,乳化剂12%左右,添加剂3%左右,极性成分21%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葡萄糖与松香胺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黄荣文;刘国成;张加研
    2010 (2):  23-26. 
    摘要 ( 764 )   PDF(855KB) ( 1142 )  
    通过葡萄糖与松香胺的美拉德反应可制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产物。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常用食品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抗氧化能力最佳的条件是反应时间为4.5 h、温度为65℃、pH值8和葡萄糖与松香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该条件下的产物MRPs与TBHQ的抗氧化能力接近,有望作为一种新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蒲桃叶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张亮亮;陈笳鸿;汪咏梅;吴冬梅;徐曼;吴在嵩
    2010 (2):  27-30. 
    摘要 ( 708 )   PDF(916KB) ( 1139 )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海南蒲桃叶黄酮提取条件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0(g:mL),提取温度80℃提取3 h,此条件下黄酮得率为6.06%。利用体外试验检测不同浓度海南蒲桃叶黄酮对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海南蒲桃叶黄酮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对DPPH·有显著的清除作用。黄酮溶液质量浓度在31.25~250m g/L范围内,清除率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最高可达93.0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香裂解油与0#柴油的复配性能研究
    耿维;柏明娥;周建斌;聂小安
    2010 (2):  31-34. 
    摘要 ( 873 )   PDF(765KB) ( 949 )  
    将松香裂解油与0#柴油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研究了复配油的性能指标及其与复配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配油的酸值、密度、冷滤点随松香裂解油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松香裂解油在0#柴油中的体积分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复配油的冷凝点随松香裂解油在0#柴油中的体积分数的增加而下降;复配油的运动黏度随松香裂解油体积分数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当体积分数大于60%以后,运动黏度增加幅度迅速变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戊烯连续气相催化脱氢反应中试装置的研制
    毕良武;赵振东;张秋格;刘先章;李冬梅;古研;王婧;陈玉湘;李大伟
    2010 (2):  35-39. 
    摘要 ( 633 )   PDF(1045KB) ( 1253 )  
    介绍了20t/a规模的双戊烯连续气相催化脱氢反应中试装置的研制,涉及工艺流程、设备流程、关键设备等研究,重点探讨了预热器、气化器和反应器等关键设备的设计,细化研究了气化器中普通喷头和超声波喷头的结构与性能,并开展了中试装置实际运行试验,对伞花烃的收率为92.65%~97.09%(普通喷头/260~280℃)和97.04%~98.16%(超声波喷头/260~28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稞秸秆化学成分及纤维形态研究
    李海朝;徐贵钰;汪航
    2010 (2):  40-42. 
    摘要 ( 886 )   PDF(1026KB) ( 1853 )  
    对青稞秸秆的化学成分、纤维形态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青稞秸秆中含灰分较高,为10.34%,木质素、纤维素等含量均与一般麦草相仿。从纤维形态来看,较普通麦草更加细小。青稞秸秆纤维中长度0~0.5 mm的占42.24%,0.5~1.5 mm的占47.49%,1.5~7.6 mm的占10.26%;数均长度0.38 mm。纤维的长宽比为20.32,壁腔比为0.4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茶副产物在绿色表面活性剂中的 利用与研究进展
    宋冰蕾;商士斌;宋湛谦
    2010 (2):  43-47. 
    摘要 ( 518 )   PDF(808KB) ( 1313 )  
    用天然的可再生资源生产可降解的绿色表面活性剂是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我国,生产茶油后的副产物油茶籽粕的产量非常大,且其中含量较多的茶皂素和残留的油酸,均可开发成表面活性剂。本文简介了油茶副产物中茶皂素和油酸的利用与研究及其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利用和研究情况,以期促进油茶副产物的加工利用,并对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化学方法从生物质材料得到可再生能源的 研究进展
    张铎;沈青;
    2010 (2):  48-53. 
    摘要 ( 655 )   PDF(882KB) ( 1118 )  
    概述了几种从生物质中得到高质量能源的化学方法,介绍了生物质原料的组成、生物质原料制可再生能源的方法、生物质能源的应用领域,并对生物质材料得到可再生能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重点从理论上介绍了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思路以及生物能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指出从生物质转变为生物燃料的重点是从碳水化合物得到碳氢化合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