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物质化学工程》,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工业双戊烯催化脱氢制备对伞花烃放大试验统计
    毕良武;张秋格;赵振东;李大伟;李冬梅;古研;王婧;陈玉湘;刘先章
    2011 (2):  1-4. 
    摘要 ( 736 )   PDF(952KB) ( 1202 )  
    开展了20 t/a规模工业双戊烯连续气相催化脱氢反应放大试验装置的设计和测试统计。在温度280~300℃、氮气流速2.0 L/min、工业双戊烯进料速度4.0 L/h时,上述催化脱氢反应可连续进行,工业双戊烯原料与脱氢粗产物的平均质量比为1.11。经真空精馏装置处理,脱氢粗产物极易被提纯精制。工业双戊烯原料与对伞花烃成品的质量比(即工业双戊烯单耗)分别为1.81(纯度99.0%以上)、1.69(98.0%以上)、1.54(96.0%以上)和1.45(90.0%以上)。纯度99.5%对伞花烃成品的沸点、相对密度和折光指数分别为177.1℃、0.857 g/mL和1.490。该放大统计可为工业双戊烯生产对伞花烃的工程化或工业化开发提供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桉木浆纳/微米和脱脂棉纳米纤维素的形貌分析
    刘志明;谢成;方桂珍;卜良霄;刘黎阳;郭盼龙;李振雷
    2011 (2):  5-8. 
    摘要 ( 727 )   PDF(2626KB) ( 1397 )  
    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桉木浆纳/微米和脱脂棉纳米纤维素的形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桉木浆纳/微米和脱脂棉纳米纤维素表面形貌不同,桉木浆纳/微米纤维素主要呈棒状,长度小于20 μm,直径可达0.377 μm;脱脂棉纳米纤维素主要呈球状,长度小于0.5 μm。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脱脂棉纳米纤维素超声波破碎后直接观察和再经冷冻干燥后观察表面形貌有一定的差异。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桉木浆纳/微米纤维素和脱脂棉纳米纤维素的长度可达到纳米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栲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汪咏梅;陈笳鸿;吴冬梅;吴在嵩;徐曼;张亮亮;
    2011 (2):  9-14. 
    摘要 ( 743 )   PDF(935KB) ( 1135 )  
    概述了栲胶系列标准制定、修订的历程;介绍了近年来新标准《栲胶分析试验方法》、《栲胶原料分析试验方法》、《毛杨梅栲胶》、《余甘栲胶》、《落叶松栲胶》、《橡椀栲胶》、《马占相思栲胶》的主要制定、修订内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培养方式下微藻产油能力的研究
    杨静;蒋剑春;张宁
    2011 (2):  15-19. 
    摘要 ( 638 )   PDF(931KB) ( 1553 )  
    选取了6种微藻(包括3株绿藻、2株硅藻和1株金藻),考察了其在不同外加碳源下的异养能力,以及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生长及产油情况。结果表明:除小新月菱形藻外,其余5株藻均可异养,然而外加碳源对其影响大小不同。筛选出1株小球藻和1株栅藻,其兼养时油脂产率分别达到102.48和129.13 mg/(L·d),是自养组油脂产率的6倍和8倍,可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以期作为生物柴油原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秸秆纤维-氨基树脂模塑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韩春国;王春鹏;金铁铃;储富祥;
    2011 (2):  20-24. 
    摘要 ( 761 )   PDF(2279KB) ( 1154 )  
    以玉米秸秆纤维为增强材料,氨基树脂为基体聚合物,制备了玉米秸秆纤维-氨基树脂模塑料。研究了玉米秸秆纤维浆料质量分数对模塑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表征玉米秸秆纤维和氨基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并利用动态机械热分析(DMA)和热重分析(TG)分析模塑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当玉米秸秆纤维浆料质量分数为31%时,氨基树脂模塑料的力学性能优异,弯曲强度为60.41 MPa,冲击强度为1.81 kJ/m2,模塑料的储能模量较高,性能较优;玉米秸秆纤维与氨基树脂的相容性稍差;模塑料在68.8~114.3℃时失重率仅为0.5%~2%,在246.0~345.2℃时失重率较高,达到26%,玉米秸秆纤维质量分数对模塑料的热稳定性影响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杨木粉碱性过氧化氢漂白条件的优化
    刘俊劭;胡家朋;赵升云;张乐忠
    2011 (2):  25-28. 
    摘要 ( 950 )   PDF(888KB) ( 1394 )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对杨木木粉的漂白工艺,探讨漂白温度、漂白时间、H2O2用量、pH值及偏硅酸钠用量对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对杨木木粉漂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H2O2用量为40%,Na2SiO3·9H2O用量为8%,pH值为10~11,漂液温度在60~70℃,漂白时间40 min。该工艺对杨木粉进行漂白,最高白度可达到85%~90%(ISO),高于文献上报道的H2O2漂白白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热源下均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田珩;杨世娟;秦永剑;罗堾子
    2011 (2):  29-33. 
    摘要 ( 799 )   PDF(936KB) ( 979 )  
    以菜籽油为原料,用NaOH为均相催化剂,运用均相酯化反应机理,分别在水浴、超声波、微波加热的条件下制备生物柴油。选择水浴加热方式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5℃,醇油比10:1,催化剂用量0.5%,反应时间6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在3种不同的加热方式下制取生物柴油,通过测量运动黏度和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得出影响节能效果的顺序为:微波 >超声波 >水浴加热,且最佳节能工艺为微波辅助加热5min时酸值为1.31 mg/g,运动黏度为5.31 mm2/s,均达到国家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茶壳用微波加热磷酸法制活性炭
    蒋应梯;陈顺伟;庄晓伟;潘炘;章江丽
    2011 (2):  34-36. 
    摘要 ( 832 )   PDF(826KB) ( 1405 )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用磷酸作活化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粉状活性炭。按4因素3水平的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研究磷酸浓度、料液混合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4个因素对产品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在磷酸质量分数60%,料液质量比1:2.0,活化温度550℃,活化时间75 min的条件下,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可达226 mg/g,A法焦糖脱色率达100%以上,灰分为4.6%~5.2%。油茶果壳可用微波加热磷酸活化法制取液相脱色活性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樟脑生产中莰烯连续化分馏装置的技术改造及其应用效果
    危景波
    2011 (2):  37-39. 
    摘要 ( 711 )   PDF(920KB) ( 1093 )  
    分析了合成樟脑生产工艺中莰烯分馏工段使用间歇式分馏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把原来的间歇式分馏装置改造成为连续化分馏装置,莰烯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塔釜含莰烯量降低了2个百分点,莰烯产量由原来33 t/d提高到48 t/d,煤和电单耗分别降低了46.3%和19%,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油及其衍生物在新能源和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晓义;路遥
    2011 (2):  40-44. 
    摘要 ( 880 )   PDF(849KB) ( 2518 )  
    大豆油及其衍生物以其良好的环保性和资源可再生性,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大豆油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大豆油及其衍生物在生物柴油、油墨以及聚氨酯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丙酮丁醇发酵的主要因素及 解决方案的研究进展
    高凯;李云;杨秀山
    2011 (2):  45-50. 
    摘要 ( 997 )   PDF(898KB) ( 1882 )  
    制约丙酮丁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丙酮丁醇梭菌在发酵过程中孢子的形成、溶剂产量低、副产物的生成以及丁醇对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此外,使用木质纤维素等廉价、环保的原料作为发酵底物生产生物丁醇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以上问题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如孢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解除孢子形成与溶剂生成之间联系的途径,丁醇抑制梭菌细胞生长的机制及降低丁醇毒性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增加丁醇产量等,并讨论了进一步改造菌种及降低生物丁醇成本的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热解焦油的性质与化学利用研究现状
    边轶;刘石彩;简相坤
    2011 (2):  51-55. 
    摘要 ( 812 )   PDF(889KB) ( 1853 )  
    介绍了生物质热解焦油的定义、性质及分析方法,简述了国内外生物质热解焦油的化学利用现状。生物质热解焦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其单组分可用作重要的化学品,某些混合组分可用作抗氧化剂、抗聚合剂以及液体燃料等,并对未来生物质热解焦油的化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