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物质化学工程》,
导航切换
生物质化学工程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征稿简约
投稿指南
出版流程
论文模板
图表排版指南
参考文献标注
期刊订阅
学术伦理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木质素基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张晔;陈明强;王华;杨忠连;刘少敏;王君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5
): 45-52.
摘要
(
1197
)
PDF(pc)
(940KB)(
509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木质素在合成树脂、吸附剂、膜材料及农业肥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木质素的结构和性能,提出改性木质素将成为大力发展木质素基材料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韩路路;毕良武;赵振东;李大伟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1, 45 (
3
): 41-46.
摘要
(
1474
)
PDF(pc)
(837KB)(
4313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微胶囊的常用天然壁材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天然壁材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3大类,其中传统天然壁材有海藻酸钠、壳聚糖、明胶等,新型天然壁材包括脂质体、微生物细胞壁(酵母菌细胞壁)、多孔淀粉等。微胶囊的常规制备方法包括:复凝聚法、单凝聚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锐孔-凝固浴法、喷雾干燥法等,微胶囊的新型制备方法有:分子包埋法、微通道乳化法、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酵母微胶囊法、层-层自组装法、模板法等。但是微胶囊技术还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有些关键问题还有待解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木质素系染料分散剂的研究和应用综述
白孟仙;秦延林;杨东杰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6
): 35-39.
摘要
(
922
)
PDF(pc)
(902KB)(
3757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目前染料用分散剂的概况,对木质素系染料分散剂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在印染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我国木质素系染料分散剂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油的去除方法综述
孙云娟;蒋剑春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6, 40 (
2
): 31-35.
摘要
(
1002
)
PDF(pc)
(502KB)(
3481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质气化过程,最大难点就是在反应过程中会有焦油形成。焦油冷凝后会附着在反应体系中腐蚀设备,而且很难直接应用到后续过程中,因而必须尽量将焦油除去。去除焦油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物理法和热化学法。物理法虽然也能有效除焦,但焦油只是经历了相转换并没有真正除去,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热化学法不仅能将焦油从根本上除去,而且还能增加原料的转化率,对焦油的去除非常有效。本文着重介绍化学除焦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环保型增塑剂DOTP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常侠;聂小安;陈洁;高一苇;刘倩;许彬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6
): 1-6.
摘要
(
1294
)
PDF(pc)
(979KB)(
3365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苯二甲酸(PTA)与对苯二甲酸回收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为原料在复配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TP)。讨论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合成工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为:纯PTA质量分数占总原料的10%,醇酸物质的量之比2.4:1,催化剂用量0.3%,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220℃;脱色剂用量为5%,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1 h。按此工艺所制得产品体积电阻率≥9.0×10
11
Ω·cm。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GC含量高达95.94%。与DOP相比性能优良,耐热性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李保强;刘钧;李瑞阳;李文东;冯玉杰;宫金鑫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1
): 34-38.
摘要
(
1347
)
PDF(pc)
(907KB)(
3229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热分解法、微波炭化法以及水热炭化法制备生物质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了生物质炭在碳燃料电池、生物质炭燃料、污水处理和土壤处理等能源与环境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生物质炭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国内外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李三平;王述洋;孙雪;曹有为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3, 47 (
4
): 29-36.
摘要
(
685
)
PDF(pc)
(1033KB)(
3205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将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分为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和多组分全局反应模型两类,其中多组分全局反应模型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热解动力学模型和Miller模型、 Janse模型等其他典型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木质素氧化降解制备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胡立红;周永红;刘瑞杰;张猛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1
): 23-33.
摘要
(
1407
)
PDF(pc)
(1206KB)(
3083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素作为可再生资源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苯酚替代物用于制备酚醛树脂,作为制浆造纸工业副产品,木质素来源丰富且低毒,但是木质素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分子量大,反应活性低。到目前为止,很多方法(如热化学转化、热裂解、液化、超临界水处理、氧化、还原和水解等)用于将大分子木质素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得到的小分子物质中含有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可以用来制备多种产品。本论文综述了木质素氧化降解得到酚类物质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木质素工业化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研究进展
路冉冉;商辉;李军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
3
): 54-59.
摘要
(
931
)
PDF(pc)
(793KB)(
2984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主要反应器及其应用现状;简述了生物质催化热解、生物质与煤共热解液化、微波生物质热解、热等离子体生物质热解几种新型热解工艺;并对目前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迷迭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吴蒙, 徐晓军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6, 50 (
3
): 51-57. DOI:
10.3969/j.issn.1673-5854.2016.03.009
摘要
(
1547
)
PDF(pc)
(1027KB)(
2891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2011~2015年),简述了其性状及加工方法。迷迭香作为使用价值丰富的唇形科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迷迭香精油、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酸等,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氧化、抗抑郁、代谢调节、抗神经损伤、抗炎、抗肿瘤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航空生物燃料制备技术综述及展望
刘广瑞;颜蓓蓓;陈冠益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3
): 45-48.
摘要
(
1033
)
PDF(pc)
(940KB)(
2845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可再生航空生物替代燃料是航空运输业实现航空碳减排并降低燃油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生物燃料的3种合成技术,费托合成技术、氢化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合成烃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简单对比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活性炭再生方法及工艺设备的研究进展
孙康;蒋剑春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6
): 55-60.
摘要
(
904
)
PDF(pc)
(1094KB)(
2819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活性炭再生的主要方法:加热再生法、化学药剂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湿式催化氧化再生法、微波辐射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等,并对加热再生的设备做了比较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进展
孙宏;张泽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3
): 55-58.
摘要
(
617
)
PDF(pc)
(830KB)(
2751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近年来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方法的应用范围,对测定方法按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和重氮化-偶合反应等,并探讨了测定方法的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秸秆生产乙醇预处理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奇;朱艳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5
): 53-58.
摘要
(
1050
)
PDF(pc)
(916KB)(
2738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乙醇,由于原料来源广,不存在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是全球生物燃料乙醇的研究重点。由于秸秆的组成比较复杂,一般不易被降解,在发酵之前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是利用秸秆生产乙醇的一个关键部分,预处理的好坏对后续的酶解和发酵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组成后,对目前各种预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利用秸秆生产乙醇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选出合理的处理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没食子酸的制备与应用综述
常连举;张宗和;黄嘉玲;徐浩;仲崇茂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
4
): 48-52.
摘要
(
878
)
PDF(pc)
(890KB)(
2682
)
可视化
收藏
没食子酸(3,4,5-三羟基苯甲酸)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就近年来没食子酸的制备与应用予以评述, 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东;孙永明;张宇;袁振宏;许敬亮;李连华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4
): 43-50.
摘要
(
941
)
PDF(pc)
(1230KB)(
2650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国内外可生物降解有机城市生活垃圾(BOFMSW)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垃圾成分、碳氮比、接种物、温度、pH 值、总固体含率、有机负荷率以及搅拌对BOFMSW厌氧消化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厌氧消化法处理可降解有机垃圾的几种工艺,比较各种工艺类型的特点,并辅以实例分析。最后指出我国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BOFMSW,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厌氧消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我国稻壳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李琳娜;应浩;孙云娟;李雪瑶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
1
): 34-38.
摘要
(
970
)
PDF(pc)
(825KB)(
2597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我国稻壳资源的主要利用途径及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稻壳作为能源的利用、稻壳中硅与碳资源的利用、稻壳中纤维素类物质水解利用等各种利用方式,指出利用稻壳作为能源是目前最好的利用方式,稻壳制取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欧洲迷迭香的研究状况
Rosemary Cole;毕良武;赵振东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6, 40 (
2
): 41-44.
摘要
(
970
)
PDF(pc)
(598KB)(
2579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迷迭香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发展状况,内容涉及迷迭香的科研、标准、种植、加工、应用和贸易等方面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生物柴油调合燃料氧化安定性标准测试方法的现状和趋势
蔺建民;张永光;李率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2
): 33-40.
摘要
(
970
)
PDF(pc)
(975KB)(
2571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氧化安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介绍了多种可用于测定生物柴油调合燃料氧化安定性的标准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并且指出馏分燃料加速氧化法即石化行业标准 SH/T 0175(ASTM D 2274)以及油脂稳定指数法即 Rancimat 法(EN 14112)是可能被普遍采用,并作为生物柴油调合燃料产品标准中氧化安定性指标的指定分析方法。其它标准方法如馏分燃料 43℃ 贮存氧化法(SH/T 0690,ASTM D 4625)、高温稳定性评价法(ASTM D 6468)、 JFTOT法(GB/T 9169,ASTM D 3241)以及汽油诱导期法(GB/T 8018,ASTM D 525)可作为研究生物柴油调合燃料氧化安定性的辅助方法。同时对我国正在制定的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和即将制定的B10、B20国家标准中氧化安定性指标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纳米纤维素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唐丽荣;黄彪;李玉华;欧文;陈学榕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
2
): 1-4.
摘要
(
907
)
PDF(pc)
(968KB)(
2552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GE-SEM)、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 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对硫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NCC)进行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NCC在水分散体系中可形成非常稳定的胶状溶液。由FEGE-SEM观察到微晶纤维素(MCC)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15 μm。通过硫酸水解制得形状较规整的短棒状NCC,直径范围在2~50 nm之间。FETEM观察结果与AFM成像基本一致,FETEM观察大多数NCC直径约2~24 nm,长度为50~450 nm。AFM观察样品尺寸与FETEM观察相比所测得的样品尺寸偏大,这与其质地较软有关。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NCC属于纤维素Ⅰ型,与MCC相比,结晶度由72.25%增大到77.2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竹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何跃君;岳永德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3
): 31-38.
摘要
(
809
)
PDF(pc)
(1036KB)(
2540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国内外竹叶提取物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竹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矿质元素和其他成分。论述了竹叶提取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重点探讨了竹叶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功能,如防腐、抗菌、抗氧化作用,以及竹叶提取物的植物源农药开发研究。对竹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合成樟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赵振东;毕良武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9, 43 (
4
): 1-8.
摘要
(
1147
)
PDF(pc)
(907KB)(
2522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研究了合成樟脑行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促进和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合成樟脑的生产能力为3.235 万t,但正常生产的企业仅9家。2008年全球合成樟脑产量约2.365 万t,其中国内生产量约1.63 万t,印度的产量0.735 万t。2008年中国出口量0.81 万t,出口价格3546 USD/t,出口到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泰国、德国、美国、日本居前5位,近6年几乎没有变化。消费量相近且最大的国家为印度和中国。合成樟脑的生产主要有2种工艺方法,以传统的酯化-皂化法和一步水合法合成中间体异龙脑为区别,传统工艺方法仍是主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中有工业品国家标准、民用品行业标准和药用产品的药典标准,以及为标准服务用的标准样品。已经有环境标志产品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为合成樟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而民用品市场的发展依然有赖于大众生活水平和健康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造纸法再造烟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孙先玉;孙博;李冬玲;张宗和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1, 45 (
6
): 49-56.
摘要
(
753
)
PDF(pc)
(867KB)(
2423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化学组分、加工技术、品质提高、黏合添加剂、减焦降害、检测技术、加工废水处理等方面总结了造纸法再造烟叶研究现状,进而展望了再造烟叶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陈西娟;王成章;叶建中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4
): 57-62.
摘要
(
749
)
PDF(pc)
(1056KB)(
2404
)
可视化
收藏
银杏叶提取物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是国内外开发利用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国内外银杏叶开发概况、银杏叶中黄酮类、萜内酯、聚戊烯醇和多糖类化合物等活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银杏叶有效成分的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松香裂解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能分析
耿维;柏明娥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9, 43 (
5
): 21-25.
摘要
(
724
)
PDF(pc)
(900KB)(
2350
)
可视化
收藏
以活性白土为催化剂对松香进行催化裂解正交试验,并对裂解产物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能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白土可以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对松香起到催化裂解作用,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40℃,反应时间1.5 h,催化剂用量为松香质量的10%。裂解油酸值稳定在0.69~0.75 mg/g,得率稳定在60%~63%。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得到的非挥发性裂解油主要由苯、萘、酮、酯和菲等化合物组成,松香裂解油酸度为0.075 g/L,运动黏度(20℃)为47.6 mm
2
/s,冷凝点为-30℃,冷滤点为11℃,十六烷值为30.4。松香裂解油经过复配和性能改良,可达到石化柴油国家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研究
胡立红;李书龙;刘欣;刘红军;周永红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 (
2
): 11-14.
摘要
(
905
)
PDF(pc)
(852KB)(
2322
)
可视化
收藏
用100份苯酚(以质量计),加入40份腰果酚,并加入一种助剂合成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经过多次试验得到合适的工艺为:酚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为1:0.85,苯酚100份,腰果酚40份,助剂7份,盐酸1.3~1.9份,pH值为1.5~2.0,反应时间3.5~4 h,出料温度180~190℃,得到深红色固体树脂,得率 66.9%。树脂性能:软化点84~92℃,流淌度2.5~4.9cm,聚合速度60~90s,黏度14~16 mPa·s,2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不同品种桂花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陈虹霞;王成章;孙燕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 46 (
4
): 37-41.
摘要
(
911
)
PDF(pc)
(1056KB)(
2233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江西地区金桂、银桂和四季桂3种桂花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了3种桂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金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是氧化芳樟醇、香叶醇、
α
-紫罗兰酮、
β
-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主要香气成分为香叶醇、
α
-紫罗兰酮、
β
-紫罗兰酮、丁位癸内酯和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银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芳樟醇、环氧芳樟醇、丁位癸内酯、
β
-紫罗兰醇、
β
-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主要香气成分为
β
-紫罗兰醇、
β
-紫罗兰酮、丁位癸内酯和氧化芳樟醇。四季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香叶醇、茶香螺烷、
β
-紫罗兰醇、 4-(2,6,6-三甲基-环己-1-己烯)-丁烷-2-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丁位癸内酯等;主要香气成分为
β
-紫罗兰醇、香叶醇和茶香螺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大豆油及其衍生物在新能源和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晓义;路遥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1, 45 (
2
): 40-44.
摘要
(
819
)
PDF(pc)
(849KB)(
2170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油及其衍生物以其良好的环保性和资源可再生性,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大豆油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大豆油及其衍生物在生物柴油、油墨以及聚氨酯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
李翔宇;蒋剑春;王奎;李科;吴欢;聂小安;李慧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
3
): 1-5.
摘要
(
1040
)
PDF(pc)
(908KB)(
2163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生物柴油的生产制备技术,从生物柴油酯交换合成反应出发,探讨了原料油中水分和游离脂肪酸、醇油比、温度、压力、催化剂、反应时间、原料混合程度等各因素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分析了各种酯交换反应的反应机理;得出了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侯敏, 邓先伦, 孙康, 肖凤龙, 杨华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5, 49 (
3
): 59-64. DOI:
10.3969/j.issn.1673-5854.2015.03.011
摘要
(
767
)
PDF(pc)
(1238KB)(
2097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超级电容器及其最常用的电极材料—活性炭材料。介绍了活性炭电极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总结了物理活化、化学活化以及物理-化学联合活化等制备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表面官能团等影响因素对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